垃圾分类是上海市民最近一段时间最为关注的社会话题,作为承担着全市70%以上的生活垃圾中转运输和末端处置工作的主力军和子弟兵,上海城投打通上海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置到后端信息平台的分类循环产业链。自从6月15日全市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区马陆镇揭牌运营以来,上海城投加强在小区内布设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为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提供主要“货源”。截至6月底,再生资源服务点已覆盖至嘉定区12个街镇558个居民区、签约企事业单位411家,100%完成任务量。目前,回收点仍在不断扩大范围,向其他城区辐射、拓展。前端:全品类“兜底”回收,再生品闭环管理垃圾分类的目标是“减量”,提升垃圾的回收率是最经济、最节能的路径。上海城投集团和城投环境集团两级党政班子多次带着问题到一线、问市民、访专家,了解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推进实施中遭遇的困难和矛盾。

6月15日,全市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区马陆镇揭牌运营。目前,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每天可处置70吨再生资源,主要分拣、打包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纺织等。实行全品类“兜底”回收处理,加强可回收物流向流量管理,推动一批符合环保要求、技术含量高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落地,提高可回收物产品附加值,实现再生资源闭环管理,这就是上海城投针对垃圾回收中的现实问题拿出的措施。“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在居民小区设立的全品再生资源服务站,我们后期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加工材料。”城投环境资源利用分公司负责人邱铤说。上海城投在小区内布设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为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提供主要“货源”。截至6月底,再生资源服务点已覆盖至嘉定区12个街镇558个居民区、签约企事业单位411家,100%完成任务量。目前,回收点仍在不断扩大范围,向其他城区辐射、拓展。6月24日,徐汇区又建成首个“两网融合”示范点——“梧桐资源空间”,标志着上海城投在中心城区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两网融合”的征程拉开帷幕。它有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载体及再生产品展示区域,配有人工交投服务和24小时全天候运营服务的智能自助交投机,领跑回收“新时尚”。
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中端:升级垃圾转运系统,提升湿垃圾转运能力市民们把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做好了,中后端会被混装混运前功尽弃吗?为市民群众的关切转化为自身的工作动力,上海城投集团提前启动徐浦基地、虎林基地2座大型中转基地的硬件升级改造,完成19个竖式压缩泊位安装,使其具备干湿垃圾分类压缩、运输功能。同时,新配置14台车厢可卸式内集卡以及泊位自动分配系统,将进站车辆按照装载品类、重量自动分配,合理优化装箱效率,为垃圾精准分类夯实基础。城投环境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王瑟澜介绍,为提升垃圾分类运输能力,根据湿垃圾、餐饮垃圾等垃圾不同性质和要求,采用专箱专用办法,分别设计建造新型专用运输箱体。目前已添置240个专用集装箱,其中餐饮箱90个、湿垃圾箱150个,可以确保500吨/天的餐饮垃圾、700吨/天的湿垃圾专门中转运输,实现专箱专用,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集装运输能力。如今,上海城投依托虹口、黄浦、长宁、杨浦、青浦等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
徐浦基地末端:启用老港二期智慧工厂,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于今年六月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再度“增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老港二期配置了八条750吨/日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设置三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日均处理垃圾量可达6000吨。“我以前以为垃圾焚烧厂都是臭气扑鼻、浓烟滚滚,没想到上海城投运营的垃圾焚烧厂这么干净整洁,而且很高大上。”在参观完新建成的老港二期厂区后,老港镇宏港苑社区居民王先生忍不住频频赞叹道。与市民群众对垃圾焚烧厂的刻板印象不同,老港二期厂房干净整洁,一幢现代化建筑分为左右两翼,中间一条长廊链接,高塔从中平地而起。在建设过程中,老港二期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BIM技术运用,建立了首个智慧工厂。相比较一期,二期不仅焚烧量翻倍,烟气排放标准也更安心。烟气排放严格执行比欧盟2000标准和要求更苛刻的上海市地方标准。据估算,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全厂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每年300万吨,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焚烧发电每年将可达近15亿千瓦时。
老港二期的中控室平台:涵盖前中末端三大功能,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清晨5时25分,一辆“沪E牌照湿垃圾专用收运车从徐汇区福源汇居小区出发,47分钟后,在徐浦压缩站卸货。与此同时,另一辆“沪D牌照清运车驶出压缩站,马不停蹄赶往浦东新区唐镇中转站,上午11时04分抵达,卸下4.4吨重的垃圾。这些实时更新的数据,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一览无余。这都归功于今年新上线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从每个辖区的生活垃圾压缩站,到市级码头中转、集装箱运输,最终到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进行焚烧、填埋处置,这套系统已覆盖全市16个区,提供“一站式”动态管理,赋予生活垃圾“数字生命”。除了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海城投还按照垃圾处置的过程,发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其中三大功能,分别为前端整合功能,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中端管控功能,即依托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一主多点”的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上海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表示:“通过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进一步认清我们城投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城市运行的公共服务类企业应该有的初心和使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打通上海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置到信息平台的分类循环产业链,大幅提升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水平,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托底保障作用。

6月15日,全市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在嘉定区马陆镇揭牌运营。目前,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每天可处置70吨再生资源,主要分拣、打包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废纺织等。实行全品类“兜底”回收处理,加强可回收物流向流量管理,推动一批符合环保要求、技术含量高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落地,提高可回收物产品附加值,实现再生资源闭环管理,这就是上海城投针对垃圾回收中的现实问题拿出的措施。“正是因为有了前期在居民小区设立的全品再生资源服务站,我们后期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加工材料。”城投环境资源利用分公司负责人邱铤说。上海城投在小区内布设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点,为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提供主要“货源”。截至6月底,再生资源服务点已覆盖至嘉定区12个街镇558个居民区、签约企事业单位411家,100%完成任务量。目前,回收点仍在不断扩大范围,向其他城区辐射、拓展。6月24日,徐汇区又建成首个“两网融合”示范点——“梧桐资源空间”,标志着上海城投在中心城区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两网融合”的征程拉开帷幕。它有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宣传载体及再生产品展示区域,配有人工交投服务和24小时全天候运营服务的智能自助交投机,领跑回收“新时尚”。
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中端:升级垃圾转运系统,提升湿垃圾转运能力市民们把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做好了,中后端会被混装混运前功尽弃吗?为市民群众的关切转化为自身的工作动力,上海城投集团提前启动徐浦基地、虎林基地2座大型中转基地的硬件升级改造,完成19个竖式压缩泊位安装,使其具备干湿垃圾分类压缩、运输功能。同时,新配置14台车厢可卸式内集卡以及泊位自动分配系统,将进站车辆按照装载品类、重量自动分配,合理优化装箱效率,为垃圾精准分类夯实基础。城投环境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长王瑟澜介绍,为提升垃圾分类运输能力,根据湿垃圾、餐饮垃圾等垃圾不同性质和要求,采用专箱专用办法,分别设计建造新型专用运输箱体。目前已添置240个专用集装箱,其中餐饮箱90个、湿垃圾箱150个,可以确保500吨/天的餐饮垃圾、700吨/天的湿垃圾专门中转运输,实现专箱专用,着力提升生活垃圾分类集装运输能力。如今,上海城投依托虹口、黄浦、长宁、杨浦、青浦等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
徐浦基地末端:启用老港二期智慧工厂,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能力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于今年六月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上海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再度“增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厂,老港二期配置了八条750吨/日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线,设置三台50兆瓦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日均处理垃圾量可达6000吨。“我以前以为垃圾焚烧厂都是臭气扑鼻、浓烟滚滚,没想到上海城投运营的垃圾焚烧厂这么干净整洁,而且很高大上。”在参观完新建成的老港二期厂区后,老港镇宏港苑社区居民王先生忍不住频频赞叹道。与市民群众对垃圾焚烧厂的刻板印象不同,老港二期厂房干净整洁,一幢现代化建筑分为左右两翼,中间一条长廊链接,高塔从中平地而起。在建设过程中,老港二期通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BIM技术运用,建立了首个智慧工厂。相比较一期,二期不仅焚烧量翻倍,烟气排放标准也更安心。烟气排放严格执行比欧盟2000标准和要求更苛刻的上海市地方标准。据估算,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全厂总焚烧处理生活垃圾达到每年300万吨,约占上海市居民年产生垃圾总量的1/3,焚烧发电每年将可达近15亿千瓦时。
老港二期的中控室平台:涵盖前中末端三大功能,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清晨5时25分,一辆“沪E牌照湿垃圾专用收运车从徐汇区福源汇居小区出发,47分钟后,在徐浦压缩站卸货。与此同时,另一辆“沪D牌照清运车驶出压缩站,马不停蹄赶往浦东新区唐镇中转站,上午11时04分抵达,卸下4.4吨重的垃圾。这些实时更新的数据,在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一览无余。这都归功于今年新上线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从每个辖区的生活垃圾压缩站,到市级码头中转、集装箱运输,最终到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进行焚烧、填埋处置,这套系统已覆盖全市16个区,提供“一站式”动态管理,赋予生活垃圾“数字生命”。除了运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上海城投还按照垃圾处置的过程,发布“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其中三大功能,分别为前端整合功能,即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的“两网融合”;中端管控功能,即依托区级中转站和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确保生活垃圾物流收运体系规范有序运行;末端托底功能,即坚持上海固废处置托底保障的战略定位,按照“一主多点”的功能规划为多品种固废提供利用与处置方案。上海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表示:“通过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进一步认清我们城投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城市运行的公共服务类企业应该有的初心和使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打通上海生活垃圾从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置到信息平台的分类循环产业链,大幅提升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水平,在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中发挥托底保障作用。